行走的“制造+ 物流”
“制造业物流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业供应链上各个节点或节点间可以灵活组合的“移动生产或装配工厂”。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在全球产业链上分工极为明晰的各国制造业竞争更为激烈,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立足各自禀赋资源优势实现集成创新突破,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虽然传统思维还聚焦在制造的成本、质量、交付期及服务能力,但是产品及服务却不断呈现客户化、即时化、便利化和过程交互化等新的消费特征,也逐渐演变成为市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隐藏在制造业背后的物流服务能力开始在竞争中凸显,“制造+物流”成为相关罅隙市场竞争的综合要素,制造能力开始让位于“制造+物流”的综合能力。
服务制造业的物流本源可以划分成优劣两类,即有利并尽可能争取的商贸物流与有害且尽可能规避的生产物流。
第一类物流,是物流经营主体主动争取并可从中获取增益的商贸物流。即把商品从价格或价值较低的地方(资源地、加工地)移动到价格或价值较高的地方(消费地),并从移动行为中获取因价差而产生的利润,同时也要运输伴生的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及交易支付等功能,由此产生收益及成本。
第二类物流,是物流经营主体被动接受且需要支付费用/成本的生产物流。即因工艺条件、设施布局而导致不同加工需要的在制品移动,如在机械加工流程中,传统的车、铣、铇、磨等加工设备因设施布局而难以在一个地址,但前后接续的工序却要求待加工工件必须依靠移动才能够被各个设备加工,这些移动既花费物流成本,又延长了交付周期。
如果在产品加工、装配乃至包装的有害生产物流过程中加入从原料地、生产地再到消费地的有益商贸物流属性,就必然会降低生产物流成本、提升商贸物流效益,同时还会提高“生产+商贸”物流效率,缩短全过程交付期。
事实上,传统制造业也存在“生产+商贸”物流一体化特征,远洋海业就是其中最常见的“生产+商贸”物流一体化样板。
例如,在远离海岸的公海上,大型捕捞船可以完成从捕捞、宰杀、开片、质检、冷冻、包装等一系列环节的流程,不但避免了返航周期较长带来的海鲜变质损失,而且还节省了到岸再加工的时间周期和场地成本。
德国啤酒在中国市场极为畅销,而中德港口之间有近30天的船期,海运企业就可以将远洋货轮打造成为一艘专门进行啤酒酿造和装瓶作业的移动工厂。从德国港口装载原料,在公海完成啤酒生产,然后在中国港口直接卸载商品,这样既减少了场地成本和交付期,也可以降低国际商贸的相关税赋。
此外,救护车可以在移动过程中实施急救,水泥搅拌车可以在运输过程中操作搅拌,现实中确有部分可以进行移动生产的专用货运汽车。
具有长运距优势的铁路货运具有长运时特征,还具有路网内全封闭管理特征,更有条件在资源地—生产地—消费地产业链中建立更短交期需求的铁路移动工厂。如果在某些市场能低成本、便利化获取移动生产所需禀赋条件,又可以减少返程空车成本,完全可能获取生产和运输的双重利润,不失为铁路货运改革的一种创新。
上一篇:“智造”优选供应链